
遠安縣蘑菇產業已有近40年的歷史,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指導下,放棄了落后的砍伐樹木和蘑菇的模式,實現了蘑菇棍和蘑菇袋加工種植的產業化和標準化。
去年,元安標準化基地的種植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5%。新增8個工廠裝袋點,出口企業由1家增加到4家。元安縣蘑菇產業在生態保護過程中發生了轉型。
3月11日,在遠安市明峰鎮雙泉村長林有機食用菌合作示范園,稻草鋪在地上,田埂上澆水,翻稻草時,可以看到菌絲,合作社主席范世和介紹說,這是一種大球形蘑菇,它的菌絲是由一種有機食用菌組成的。幾年前種下了CH,在較高的溫度下生產。
聽了口音,范世和是一個外國人,經詢問,原來他是浙江省清遠縣人,是袁安引進的一個包袋種植技術人才。
清遠縣是人工蘑菇栽培技術的發源地之一。上世紀80年代,掌握了袋料栽培技術,培育出1萬戶人家,當時,遠安香菇才開始大量砍伐椴木作為栽培香菇的菌棒,造成生態破壞。
范世和應邀來到遠安,從溫室發展到占地110畝的示范園,推廣袋料技術,創新鮮菇干燥技術,帶清遠鄉到遠安購買蘑菇,在師傅的幫助下,遠安香菇一步一步發展成熟。
如今,在元安,農民不僅種植蘑菇,而且還創造了許多新的發明:回收稻草,在上面種植蘑菇;在地上種植羊肚菌;引進藥用真菌,如灰樹、靈芝等,這不僅減少了樹枝的消耗,保護了環境,而且使蘑菇產業更加多元化,抵御風險能力更強。
袋裝蘑菇棒是蘑菇生長的土壤,蘑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袋裝蘑菇,遠安將袋裝的工業化、標準化生產作為提高蘑菇產業質量的重要抓手。
3月8日,《湖北日報》全媒體記者來到宜昌自然生物科技公司。在流水線上,將鋸末、麩皮、食用石膏粉、糖三種原料混合三次,壓成圓柱形棒,在5個工作站上,員工將菌棒裝袋,機器自動密封,公司生產總監張玉國表示,過去菌棒都是由木屑、麩皮、食用石膏粉和糖組成的。用不同密度的手工壓制。最初,五批香菇可以生長,有些只生產三批。
袋子材料被送入一半大小的籃球工廠的消毒柜。使用天然氣,20分鐘內可升溫至120℃,4小時內即可完成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