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肥是果樹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管理內容。果農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許多錯誤的做法,對果農的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
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了果農在生產中存在的七個問題及相應的解決辦法,供果農朋友參考。
在生產中,許多果農習慣于用鏟子或小型農業機械在樹盤和淺犁上噴灑有機肥料。這種施肥方法可以使20厘米以內的吸水根獲得大量的有機營養,對提高果實產量和品質具有特殊的意義。
但連年施用有機肥,易造成漂浮根系,易受凍害和干旱的影響,使根系受損后,樹體變得極為脆弱,難以恢復,有的甚至變成小而老的樹木。
個別果農甚至在樹盤表面施有機肥,不僅施不到肥料,而且會造成大量的肥力損失。
一些果農,受原施肥技術的影響,疏植大冠果樹,施用有機肥50厘米以下,造成大量有機物浪費。
因為大多數根系都集中在離地面20到50厘米的地方,所以有機肥料的施用深度也應該在這個范圍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施用秸稈肥料時,最好是先堆肥發酵,再與表土混合,堆肥后施用。堆肥前可分層施用,每層撒適量的磷氮肥。
由于化肥在作物上的施用,許多果農習慣于在作物表面噴施氮肥,甚至磷肥和復合肥。
通過多種方法的交替或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根系的營養需求,大大提高果實的產量和品質。
種植幼樹時,要挖大坑,施足夠的有機肥。然后,每年秋天,他們應該擴大他們的洞和應用有機肥料,直到整個花園被普遍應用。然后采用翻身、開孔、輻射溝、圓形溝等方法進行旋轉。
正確的方法是:孔內可施氮肥、鉀肥、微量元素肥料等可溶性肥料,每孔50-100克,深10-15厘米,施磷等不溶性肥料時,最好與有機肥料混合,不要過于集中施。鉆孔時最好與土壤混合。每個孔的深度約為100克,15-20厘米,孔與孔之間的間隔約為30厘米。
據山東省萊陽果樹站劉萬良介紹,每畝生產蘋果2500公斤,需要有機肥3-5平方米。每100公斤蘋果需要1.5公斤氮、0.8公斤磷和1.25公斤鉀。轉化成肥料相當于3.26公斤尿素、5公斤16%過磷酸鈣和2.5公斤硫酸鉀,根據賈敬賢等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每生產2500公斤梨就需要有機肥。氮12-13公斤(尿素26-28公斤),磷8公斤(16%過磷酸鈣50公斤),鉀10公斤(硫酸鉀20公斤),山東青島農業科學研究院馮明祥等在桃園每畝施用有機肥3方的基礎上,得出了桃園每畝施用有機肥38-43.5公斤的結論。需要尿素、75-95千克16%過磷酸鈣和55.6千克硫酸鉀。